중국 청대(淸代) 가경(嘉慶) 연간에 완원(阮元)이 편찬을 총지휘해 완성한 자전(字典)으로 총 106권이다. 당대(唐代) 이전 古書에 출현하는 文字를 휘집(彙輯)하여 훈석(訓釋)한 훈고학의 금자탑 중 하나이다.
阮元이 撰集하는 가운데 장용당(臧鏞堂)․장예당(臧禮堂) 형제를 비롯한 40여 명을 동원, 찬교(纂校)해 가경(嘉慶) 3年(1798)에 간행됐다. 이 때 완원은 독학절강학정(督學浙江學政)이었으니 지금으로 보면 절강성이라는 지방자치단체의 교육부 장관이었던 셈이다. 왕인지(王引之)와 전대흔(錢大昕), 장용당(臧鏞堂)의 序와 後序가 수록했다.
全書는 《패문옥부(佩文韻府)》가 시도한 分韻編字에 준거해 표제어를 배열하되, 《佩文韻府》에 없는 글자는 《광운(廣韻)》이라든가 《집운(集韻)》을 참조해 배치했다. 卷次 또한 《佩文韻府》을 본받아 一韻을 1卷으로 배치했다. 전체 106卷이지만 따로 補遺 106卷이 있어 正編의 각 卷 뒤에 붙였다.
全書에 輯錄한 文字訓釋은 모두 唐 이전에 나온 經傳子史의 註釋과 唐 이전 訓詁書․字書․韻書․音義書에 출현한 것들이다. 이에서 채용한 古書는 100여 종을 헤아리며 수록 문자는 1만3천349자이다. 단, 이 경우 異體字는 포함하지 않는다.
저록 대상으로 삼은 고문헌들을 구체적으로 보면 左傳‚ 公羊傳‚ 逸周書‚ 國語‚ 論衡와 같은 경사자집은 물론이고 毛詩傳(시경 모형 주)‚ 毛詩鄭箋(시경 정현주)‚ 후한서(後漢書) 이현주(李賢注), 논어하안집해(論語何晏集解)와 같은 당 이전 注疏類, 그리고 說文解字‚ 爾雅‚ 方言, 석명(釋名)과 같은 전문사전을 완전히 해체해 정리했다.
각 표제어는 먼저 聲音이 相近한 詞로써 訓解 전면에 배치하며, 그런 뒤에 다시금 本義를 앞에 두고 引申義와 展轉相訓을 다음에 배치했다. 각 訓釋에는 그런 단어가 그런 뜻으로 출현하는 원문을 찾아 반드시 들었다. 각 권(卷)에 보유(補遺)를 첨가하여 이를 정비하였다.
수집한 범위가 매우 넓고 訓釋 이외에도 經傳 異文이라든가 글자의 假借, 그리고 古文異體에 관한 풍부한 정보를 담았다.
나는 헌책방에서 우연히 1981년 중화서국 영인본(상하 전 2권)을 우연히 발견하고 잽싸게 이를 구입하여 서가에 꽂아두고 감상만 한다.
편찬총책임자인 완원은 字가 백원(伯元)이요 호는 운대(蕓臺) 혹은 뢰당암주(雷塘菴主)로 강소(江蘇) 의징(儀徵) 사람이다. 건륭(乾隆) 54년(1789)에 과거에 급제해 진사가 되어 강서순무(浙江巡撫), 호남(湖廣) 양광(兩廣) 운귀총독(雲貴總督)을 거쳐 체인각대학사(體仁閣大學士)에 이르렀다. 죽은 뒤 받은 시호는 문달(文達)이다. 한학(漢學) 숭배자인 그는 한학이 주장한 것처럼 주자성리학이나 양명학과 같은 관념적 사념적 도덕론적 직관론적 경학 이해를 배격하고 원래 뜻을 찾아가는 박학(樸學)을 주장했다.
그가 고증학에 많은 업적을 낼 수 있었던 것은 무엇보다 동시대 혹은 선배 고거학자들과는 달리 관직생활이 매우 순조로웠고, 다른 무엇보다 그에 힘입어 대규모 학술사업을 벌일 수 있는 직위에 연이어 취임함으로써 가능했다. 그는 요즘 학술업계 기준으로 이른바 학제간 공동연구를 추진했으니, 한 사람의 힘으로는 평생을 소요했을 경적찬고 편찬이 그 대표라 할 만하다.
이를 바탕으로 완원은 항주(杭州)에는 고경정사(詁經精舍) 광주(廣州)에는 학해당(學海堂)을 설립하고 이를 무대로 고적 校勘와 刻印 사업을 벌이게 된다. 그가 간행한 십삽경주소(十三經注疏)는 아직도 인용빈도가 높다. 나아가 당시까지 청대 고거학 집대성이라 할 만한 황청경해(皇淸經解)를 회각(匯刻)했다.
완원에게 가장 크게 매료된 인물 중 한 명이 추사 김정희라. 그가 쓴 여러 호 중에서도 완당(阮堂)이 완원을 추모한 데서 유래한 당호(堂號. 건물채에 붙이는 명칭이나 통상 호로써 통칭되기도 한다)라는 주장(박철상)이 있고 보면, 그의 완당을 향한 흠모가 어떠했는지 가늠할 만하다.
경적찬고가 어떤 사전인지를 ‘風’이라는 항목을 통해 본다. 출전은 다음이다.
http://www.literature.idv.tw/bbs/Topic.asp?cat_id=16&forum_id=115&topic_id=7001
‘風’之詞義系統
(一)本義 : 文字初造時之本來意義.
○1『風』乃八風也
A《說文》:【風 八風也. 東方曰明庶風. 東南曰清明風. 南方曰景風. 西南曰涼風. 西方曰閶闔風. 西北曰不周風. 北方曰廣莫風. 東北曰融風.】〈《說文解字注》a, 十三篇下, 六頁〉
B《素問八正神明論第二十六》:【八風者. 東方嬰兒風. 南方大弱風. 西方剛風. 北方大剛風. 東北方凶風. 東南方弱風. 西南方謀風. 西北方折風也.】〈《素問王冰注》b, 卷八, 六頁〉
C《左氏襄廿九年傳》:【八風平. 八方之氣, 謂之八風.】〈《左氏春秋正義》c, 卷三十九, 十六頁〉
2『風』放也
A《說文注》:【風, 放也.】〈《說文解字注》十三頁下, 七頁〉
B《左氏僖四年傳》:【風馬牛不相及也. --風, 放也.】〈《十三經注疏》二五四頁〉
C《廣雅釋言》:【風, 放也.】〈《廣雅疏證》d, 卷五上, 二十一頁〉
D《釋名釋天》:【風, 放也. 氣放散也】〈《釋名》e, 卷一, 三頁〉
E《公羊莊元年傳注》:【必持風旨. --風, 猶放也.】
〈《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f卷六, 四頁〉
3『風』氾也
A《說文注》:【風, 氾也.】〈《說文解字注》十三頁下, 七頁〉
B《釋名釋天》:【風, 氾也. 其氣博氾而動物也.】〈《釋名》卷一, 三頁〉
4『風』氣也
A《淮南氾論》:【風, 先萌焉. --風, 氣也】〈《淮南子》g卷十三, 八頁〉
《淮南天文》:【天之偏氣, 怒者爲風. --風屬天地, 陰陽也不專屬天或地, 雨亦是.】〈《淮南子》卷第三, 二百四十五頁〉
《淮南原道》:【春風至, 風或作分合.】〈《淮南子》卷第一, 五十頁〉
B《廣雅釋詁》:【風, 氣也.】〈《廣雅疏證》卷五, 二十六頁〉
C《詩匪風傳》:【非有道之風. --風乃天地之氣.】〈《毛詩正義》h匪風三章章四句, 檜國四篇十二章四十五句, 二百六十五頁〉
《詩風雨》:【風雨如晦.】〈《毛詩正義》風雨三章章四句, 一百七十九頁〉
D《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 其名爲風.】〈《莊子集解》i卷二, 二頁〉
E《五經通義》:【陰陽散爲風, 風氣無根也.】〈《五經通義》j卷五, 五頁〉
F《左氏昭元年傳注》:【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 --六氣爲:陰․陽․風․雨․晦․明, 五味乃:金味辛․木味酸․水謂鹹․火謂辛․土謂甘.】〈《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一, 二十六頁〉
5『風』陰氣行也
A《漢書天文志》:【風者陽中之陰大臣之象也.】〈《漢書》k〉
B《素問天元紀大論第六十六》:【寒暑燥濕風火. 厥陰爲風.】〈《素問王冰注》卷十九, 四頁〉
6『風』陽氣也
A《素問瘧論第三十五》:【風者, 陽氣也.】〈《素問王冰注》卷十, 三頁〉
B《楚辭謬諫》:【虎嘯而谷風至兮. --谷風, 陽氣也.】〈《楚辭補註》l卷十三, 十七頁〉
7『風』土氣也
A《書洪範》:【曰風. --風, 土氣也.】〈《尙書今古文注疏》m書傳卷十, 十五頁〉;《書洪範》:【星有好風. --風,土也. 爲木妃.】〈《尙書今古文注疏》書傳卷十, 十七頁〉
B 《易說卦傳》:【巽爲木爲風, 風, 土氣也.】〈《周易集解》n卷九, 八頁〉
C《周禮大宗伯注》:【雨師畢也者. 風爲土.】〈《周禮鄭注》o卷十八, 二頁〉
8『風』動物也
A《廣雅釋詁》:【風, 動也.】〈《廣雅疏證》卷一下, 二十五頁〉
B《淮南本經》:【天下莫不從風. --風, 動也. (有誤)--風, 化也.】〈《淮南子》卷八,六頁〉
C《素問天元紀大論第七十一》:【其運風淸熱. 風, 運氣也.】〈《素問王冰注》卷二十一, 五頁〉
D《管子形勢解》:【風, 漂物者也】〈《管子》p卷二十, 四頁〉
9『風』化也
A《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張晏曰:﹝扶助也, 風化也.﹞】〈《漢書》卷十九上, 十五頁〉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四面風德. 風, 化也.】〈《漢書》卷五十七下, 八頁〉
《漢書揚雄傳下》:【散以禮樂, 風以詩書. --風, 化也.】〈《漢書》卷八十七下, 十一頁〉
《漢書禮樂志》:【是以海內, 偏知上德, 初服其風. --風, 化也.】〈《漢書》卷二十二, 十二頁〉
B《楚辭憂苦》:【思余俗之流風兮--風, 化也.】〈《楚辭補註》卷十六, 十六頁〉
C《國策秦策》:【從風而服--風, 化也. (有誤)--風, 以草偃爲喻也.】〈《戰國策》q卷三, 六頁〉
D《呂覽適音》:【而移風平俗者也--風, 猶化.】〈《呂氏春秋》r卷第五, 五十頁〉
《呂覽先識》:【此亡國之風也--風, 化也.】〈《呂氏春秋》卷第十六, 佰八頁〉
E《淮南主術》:【亡國之風, 慕義從風--化也.】〈《淮南子》卷第九, 九八五頁〉
F《後漢朱浮傳》:【風迹風化之迹也.】〈《後漢書》s卷六十三, 一頁〉
G《詩關雎序》:【上以風化下, 下以風刺上. 主文而譎諫, 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 故曰風.】〈《毛詩正義》詩疏一之一, 十七頁〉
10『風』敎也
A《素問五運行大論第六十七》:【東方生風. --風者敎之使也, 天之使也.】〈《素問王冰注》卷十九, 十頁〉
B《周禮合方氏注》:【謂風俗所高尙. 風謂政敎所施.】〈《周禮鄭注》卷三十三, 二十一頁〉
C《書經說命下注》:【時乃風. --風, 敎也.】〈《尙書今古文注疏》卷三, 三十六頁〉
11『風』落也
A《呂覽審時》:【如此者不風. --風, 落也.】〈《呂氏春秋》卷第二十六, 三百三十七頁〉
12『風』衆也
A《廣雅釋詁》:【風, 衆也.】〈《廣雅疏證》卷三下, 十五頁〉
13『風』采也
A《國語晉語》:【風聽臚言於市. --風, 采也.】〈《國語》t卷十二, 一頁〉
B《漢書何武傳》:【師古曰:﹝風謂風采也. ﹞】〈《漢書》卷八十六, 七頁〉
14『風』羽也
A《廣雅釋器》:【風, 羽也.】〈《廣雅疏證》卷八上, 十五頁〉
15『風』曲也
A《山海經大荒西經》:【祝融生太子長琴, 是處搖山始作樂風. --創制樂風曲也.】〈《山海經》u卷第十六, 二頁〉
B《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韋昭曰:﹝人之性繫於大人, 大人風聲, 故謂之風. ﹞】〈《十三經注疏》v卷十二, 四頁〉
16『風』歌也
A《論衡明雩》:【引論語風乎舞雩說—風, 歌也.】〈《論衡》w卷十五, 十四頁〉
17『風』吹也
A《廣雅釋言》:【風, 吹也.】〈《廣雅疏證》卷五上, 二十一頁〉
B《釋名釋天》:【豫司衮冀. 橫哈脣言之.】〈《釋名》卷一, 二頁〉;【青徐言風. 踧口開脣推氣言之.】〈《釋名》卷一, 三頁〉
18『風』俗也
A《漢書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服天子省風以作樂. --應劭曰:﹝風, 土地, 風俗也.﹞】〈《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上, 七頁〉
B《呂覽音初》:【故聞其聲而知其風. --風, 俗.】〈《呂氏春秋》卷第六, 五十九頁〉
19『風』木也
A《素問五常政大論第七十》:【風寒並興, 草木榮美. --風, 木也.】〈《素問王冰注》卷二十, 十七頁〉;【脾其畏風. --風, 木令也.】〈《素問王冰注》卷二十, 十四頁〉;【涼雨時降, 風雲並興. --風, 木化也.】〈《素問王冰注》卷二十, 十五頁〉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風盛濕, 風爲木氣;故勝土濕.】〈《素問王冰注》卷二, 五頁〉
B《易說卦傳》:【巽爲木爲風, 風, 土氣也.】〈《周易集解》卷九, 八頁〉
C《淮南天文》:【虎嘯而谷風至. 風, 木風也.】〈《淮南子》卷第三, 二百四十六頁〉
D《春秋繁露五行五事》:【風者木之氣也, 其音角也.】〈《春秋繁露》x卷十四, 三頁〉
20『風』八卦也
A《易說卦傳》:【巽爲木爲風, 風, 土氣也.】〈《周易集解》卷九, 八頁〉;【巽爲木, 爲風, 爲長女…】〈《周易集解》卷九, 八頁〉
B《易繫辭上傳第五》:【潤之以風雨. --風, 巽也.】〈《周義集解》卷七, 二頁〉
C《後漢張衡傳注》:【巽爲風.】〈《後漢書》卷八十九, 十四頁〉
《後漢郞顗傳下》:【風角星算. --風角謂候四方四隅之風以占吉凶也.】〈《後漢書》卷六十下, 一頁〉
21『風』涼寒也
A《論語先進》:【風乎雨雩. --風, 涼也.】〈《論語正義》y卷十四, 十九頁〉
B《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大風數舉. 風寒氣生也.】〈《素問王冰注》卷二十二, 十頁〉
22『風』乾身也
A《論衡明雩》:【引論語風乎舞雩說—風, 乾身也.】〈《論衡》卷十五, 十四頁〉
23『風』言萌也
A《白虎通八風》:【風之言萌也.】〈《白虎通》z卷三上, 二十頁〉
○1『風』動蟲生
A《說文》:【从虫. 凡聲. 風動蟲生. 故蟲八日而匕. 凡風之屬皆从風.】〈《說文解字注》十三篇下, 七頁〉
B《論衡商蟲》:【凡蟲爲風之字.】〈《論衡》, 卷十六, 十一頁〉;【故凡『蟲』爲風之字. 《說文》:﹝風字云:從虫. 凡聲. 風動蟲生. ﹞】〈《論衡》卷十六, 十一頁〉
C《大戴記易本命八十一》:【風主蟲.】〈《大戴禮記》aa卷二十六, 一頁〉
(二) 引申義:文字在初造時期, 應該只有一個本義. 但在後人使用文字槪念時, 往往會由於引申之作用而形成一字多義的現象.
○1『風』者百病之長也
A《素問玉機眞藏論第十九》:【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素問王冰注》卷六, 四頁〉
B《素問風論第四十二》:【風者善行而數變. 故風者, 百病之長也.】〈《素問王冰注》卷十二, 二頁〉
2『風』百病之始也
A《素問生氣通天論第三》:【故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王冰注》卷一, 十二頁〉
《素問骨空論第六十》:【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王冰注》卷十六, 一頁〉
3『風』者天之號令
A《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歧伯對曰:東方生風, 風者天之號令.】〈《素問王冰注》卷二, 四頁〉
B《文選東京賦》:【聲與風翔, 澤從雲游. --風者天之號令.】〈《昭明文選》bb卷三, 三十頁〉
C《素問天元紀大論》:【神在天爲風. --風者天之號令.】〈《素問王冰注》卷十九, 二頁〉
D《後漢蔡邕傳下》:【風者天之號令, 所以敎人也.】〈《後漢書》卷九十下, 九頁〉
《後漢蔡邕傳注》:【風者天之號令, 所以遣告人也君者.】〈《後漢書》卷九十下, 九頁〉
《後漢郞顗傳》:【風者號令, 天之威怒…】〈《後漢書》卷三十下, 七頁〉
《後漢寇榮傳注》:【風者天之號令, 所以遣告人也.】〈《後漢書》卷四十六, 二十一頁〉
《後漢張奐傳注》:【臣聞風爲號令動物通氣. --翼氏風角曰:﹝凡風者天之號令, 所以遣告人君者也.﹞】〈《後漢書》卷九十五, 五十五頁〉
4『風』者天地之使也
A《河圖帝通紀》:【風者天地之使.】〈《易經集成》cc何圖緯, 二頁〉
5『風』師者箕星也
A《風俗通祀典第八》:【風師者箕伯星也.】〈《風俗通義》dd卷八, 十頁〉;【燎祀風師】〈《風俗通義》卷八, 十頁〉
B《周禮大宗伯》:【以槱燎祀司巾司命風師雨師. --風師箕也.】〈《周禮鄭注》卷十八, 一頁〉
C《淮南原道》:【使風伯埽塵. 箕星之神, 因稱箕伯, 又稱風伯.】〈《淮南子》卷第一, 二十六頁〉
D《獨斷上》:【風伯神, 箕星也. 其象在天能興風.】〈《獨斷》ee九頁〉
E《後漢班彪傳注》:【風伯箕星也.】〈《後漢書》卷七十, 五頁〉
6『風』府穴名也
A《素問熱論第三十一》:【其脈連於風府. 風府, 穴名也.】〈《素問王冰注》卷九, 一頁〉
7『風』者諸侯之詩也
A《詩經國風》:【釋文—風者諸侯之詩.】〈《毛詩正義》國風一, 卷一, 一頁〉
B《左氏昭二十年傳》:【一國之事, 諸侯之詩爲風.】〈《春秋左傳正義》三類疏卷四十九, 十五頁〉
C《詩關雎序疏》:【王者之風. --化霑一國謂之風.】〈《毛詩正義》詩疏一之一, 十七頁〉
《詩關雎序》:【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毛詩正義》詩疏一之一, 十五頁〉
8東『風』亦草也
A《文選吳都賦》:【東風扶留. --東風亦草也】〈《昭明文選》卷五, 七頁〉
(三) 假借義:同音通假, 依聲託事.
○1『風』讀曰諷
A《漢書婁敬傳》:【使辯士風喻以禮節. --風讀曰諷.】〈《漢書》卷四十三, 十頁〉
《漢書卜式傳》:【田十傾布告天下尊顯以風百姓. --風讀曰諷.】〈《漢書》卷五十八, 八頁〉
《漢書嚴助傳》:【令嚴助諭意風指於南越. --風讀曰諷.】〈《漢書》卷六十四上, 頁七〉
《漢書王褒傳》:【辭賦比之尙有仁義風諭. --風讀曰諷.】〈《漢書》卷六十四下, 頁十一〉
《漢書賈捐之傳》:【以上語相風更相薦譽. --風讀曰諷.】〈《漢書》卷六十四下, 頁十六〉
《漢書王莽傳上》:【使風益州令塞外蠻夷獻白雉.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九上, 七頁〉
《漢書王莽傳上》:【乃風公卿.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九上, 十頁〉
《漢書王莽傳下》:【凡三篇奏以風諫莽.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九下, 七頁〉
《漢書敍傳上》:【以風丞相御史. --風讀曰諷.】〈《漢書》卷一百上, 五頁〉
《漢書敍傳下》:【風議博我以文. --風讀曰諷.】〈《漢書》卷一百下, 十三頁〉
《漢書敍傳下》:【託風終始. --風讀曰諷.】〈《漢書》卷一百下, 十八頁〉
《漢書衛青傳》:【以風爲人臣不敢專權不亦可呼. --風讀曰諷.】〈《漢書》卷五十五, 七頁〉
《漢書霍去病傳》:【長公主風白皇后. --風讀曰諷.】〈《漢書》卷五十五, 十八頁〉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因以風諫. --風讀曰諷.】〈《漢書》卷五十七上, 四頁〉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以風天子. --風讀曰諷.】〈《漢書》卷五十七下, 五頁〉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詩之風諫何異. --風讀曰諷.】〈《漢書》卷五十七下, 二十六頁〉
《漢書食貨志下》:【以風百姓. --風讀曰諷.】〈《漢書》卷二十四下, 十六頁〉
《漢書藝文志》:【皆作賦以風. --風讀曰諷.】〈《漢書》卷三十, 四十六頁〉
《漢書何武傳》:【風讀曰諷.】〈《漢書》卷八十六, 七頁〉
《漢書揚雄傳上》:【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 --風讀曰諷.】〈《漢書》卷八十七上, 十頁〉
《漢書揚雄傳下》:【故藉翰林以爲主人子墨爲客卿以風. --風讀曰諷.】〈《漢書》卷八十七下, 二頁〉
《漢書鮑宣傳》:【乃風州郡以臬法案誅諸豪桀. --風讀曰諷.】〈《漢書》卷七十二, 三十六頁〉
《漢書孔光傳》:【以太后指風光令上之. --風讀曰諷.】〈《漢書》卷八十一, 三十一頁〉
《漢書朱博傳》:【使孔鄕侯晏風丞相令奏兌喜侯. --風讀曰諷.】〈《漢書》卷八十三, 二十二頁〉
《漢書馮野王傳》:【大將軍鳳風御史中丞劾奏野王. --風讀曰諷.】〈《漢書》卷七十九, 十一頁〉
《漢書朱雲傳》:【顯久之有司考雲疑風吏殺人. --風讀曰諷.】〈《漢書》卷六十七, 七頁〉
《漢書常惠傳》:【宣帝不許大將軍霍光風惠以便宜從事. --風讀曰諷.】〈《漢書》卷七十, 四頁〉
《漢書趙廣漢傳》:【負者輙先聞之風諭不改乃收捕之. --風讀曰諷.】〈《漢書》卷七十六, 三頁〉
《漢書韋玄成》:【文之上欲感風憲王輔以禮讓之臣. --風讀曰諷.】〈《漢書》卷七十三, 十頁〉
《漢書董賢傳》:【莽復風大司徒光奏賢.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三, 十八頁〉
《漢書匈奴傳上》:【而使郭吉風告單于.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四上, 二十七頁〉
《漢書匈奴傳下》:【廼風單于.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四下, 二十二頁〉;【以風單于.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四下, 二十四頁〉
《漢書西南夷傳》:【因兵威, 使審陽令唐蒙風曉南粵.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五, 二頁〉;【風諭滇王入朝.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五, 五頁〉
《漢書南粵王傳》:【使者風諭.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五, 十六頁〉
《漢書西域傳上》:【求奇物因風諭以伐宛之威.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六上, 二十二頁〉
《漢書元后傳》:【明年莽風群臣奏立莽女爲皇后.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八, 十八頁〉;【風公卿奏請立嬰爲孺子. --風讀曰諷.】〈《漢書》卷九十八, 十九頁〉
《漢書燕王澤傳》:【何不風大臣以聞太后. --風讀曰諷.】〈《漢書》卷三十五, 二頁〉
《漢書灌嬰傳》:【風齊王以誅呂氏事. --風讀曰諷.】〈《漢書》卷四十一, 十一頁〉
B《後漢皇甫嵩傳》:【次卓風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 風謂諷動也.】〈《後漢書》卷一百零一, 六頁〉
《後漢崔琦傳上》:【後作白鵠賦以爲風. --風讀曰諷.】〈《後漢書》卷一百一十上, 八頁〉
(四) 異文:同一本書出現兩種不同的傳本, 兩本傳本中所用的字互有不同. 簡單的說, 就是文字有不同的寫法. 而此處的異文, 其聲音上多半有所牽連.
(五) 存疑:除了上述之外, 尙有幾則文獻就其文獻上資料查看, 似乎沒有找出其通同處可以列入上述歸納之中, 因此在以下幾則文獻資料上的歸納類別有待考證.
四 參考書目
a《說文解字注》 作者:許愼, 版本:段玉裁注, 魯實先正補.
【出版社: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者:許明雄/民63年9月初版․民87年12刷】
b《素問王冰注》 作者:王冰, 版本:王冰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c《春秋左傳正義》 作者:左丘明, 版本: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d《廣雅疏證》 作者:魏張 , 版本:隋曹憲音釋, 清王念孫疏證.
【出版社:新興書局, 出版者:洪浩培/民49年1月初版】
e《釋名》劉熙撰
【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5年三月台一版】
f《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 作者:公羊高, 版本:何休解詁.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g《淮南子》 作者:劉安, 版本:高誘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h《毛詩正義 附校刊記》鄭氏箋, 孔穎達疏
【廣文書局/民60年11月】
i《莊子集解》 作者:莊子, 版本: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唐陸德明釋文.
【出版社:世界書局, 出版者:楊家駱/民51年4月初版】
j《五經通義》 作者:劉向. 【出版社:藝文出版社/民59年】
k《漢書》 作者:班固, 版本:顏師古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l《楚辭補註》 作者:屈原等人, 版本:洪興祖.
【出版社:藝文印書局/民72年6月四版】
m《尙書今古文注疏》 作者:伏生和梅 , 版本:孫星衍.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n《周易集解》 作者:? , 版本:唐李鼎祚集解.
【出版社: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3月初版】
o《周禮鄭注》 作者:賈公彦, 版本:鄭玄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p《管子》 作者:管仲, 版本:唐房玄齡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q《戰國策》 作者:劉向, 版本:鮑彪注.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初版】
r《呂氏春秋》 作者:呂不韋, 版本:高誘注.
【出版社:老古出版社, 出版者:古國治/民67年】
s《後漢書》 作者:范曄, 版本:李賢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4年】
t《國語》 作者:左丘明, 版本:吳韋昭注.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局, 出版者:趙叔誠/民45年4月初版】
u《山海經》 作者:郭璞
【出版社:藝文印書館/民59年】
v《十三經注疏》鄭氏注, 孔穎達疏
【藝文印書館/民86年8月初版13刷】
w《論衡》 作者:王充.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x《春秋繁露》 作者:董仲舒, 版本:凌曙注.
【出版社:藝文印書館/民55年】
y《論語正義》 作者:劉寶楠
【出版社:中華書局/民55年3月】
z《白虎通》 作者:班固
【出版社:藝文印書館/民59年】
aa《大戴禮記》 作者:戴德, 版本:盧辯注.
【出版社: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bb《昭明文選》 作者:梁蕭統編, 版本:唐李善注.
【出版社: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者:朱道序/民60年8月初版․民63年9月30日再版】
cc《易經集成》 作者:嚴靈峰 編輯, 版本:《河圖緯》, 作者 :黃奭. 【出版社:成文出版社/民23年】
dd《風俗通義》 作者:應劭
【出版社: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基金會/民67初版】
ee《獨斷》 作者:蔡邕, 版本:蔡邕.
【出版社:藝文印書館/民54年】
'Historipedia'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우세남(虞世南. 558~638) (0) | 2018.03.09 |
---|---|
《직재서록해제直齋書錄解題》 (0) | 2018.03.09 |
피석서(皮錫瑞. 1850~1908. PiXirui) (0) | 2018.03.09 |
도종의(陶宗儀)와《설부(說郛)》 (0) | 2018.03.09 |
배송지裵松之 《삼국지주三國志注》 (0) | 2018.03.09 |
댓글